固態硬碟(SSD)長期存放時可能發生的情況。
電荷自然衰減(Data Retention Issue)
SSD 使用 NAND 快閃記憶體儲存資料,資料以電荷的形式儲存在記憶單元中。當 SSD 長時間不通電存放,這些電荷會因為物理特性逐漸洩漏(漏電),導致儲存單元的電壓變化。當電荷衰減到一定程度,資料就可能變得無法正確讀取。
資料保存時間(Data Retention Time)
根據 JEDEC(固態技術協會)的標準,消費級 SSD 在不通電的情況下,資料保存時間通常為:
不通電的影響
與傳統硬碟(HDD)靠磁性記錄不同,SSD 需要電荷維持資料穩定。如果長時間不通電,控制器無法執行自我校正或錯誤修復(ECC),資料錯誤可能累積,導致讀取失敗。
SSD 使用 NAND 快閃記憶體儲存資料,資料以電荷的形式儲存在記憶單元中。當 SSD 長時間不通電存放,這些電荷會因為物理特性逐漸洩漏(漏電),導致儲存單元的電壓變化。當電荷衰減到一定程度,資料就可能變得無法正確讀取。
- 影響因素:
- 溫度:存放環境溫度越高,電荷衰減越快。
- 使用年限:SSD 使用過的次數越多(即寫入/抹除次數越多),單元的絕緣層磨損越嚴重,資料保存能力越差。
- NAND 類型:TLC 或 QLC(每單元儲存多位元)的 SSD 比 SLC(每單元儲存 1 位元)的保存時間短,因為電荷分級更細微,更容易受損。
資料保存時間(Data Retention Time)
根據 JEDEC(固態技術協會)的標準,消費級 SSD 在不通電的情況下,資料保存時間通常為:
- 全新 SSD:約 1-2 年(視溫度和 NAND 類型而定)。
- 使用過的 SSD:可能縮短到幾個月,甚至更短,尤其是接近抹除次數上限時。
如果存放環境溫度超過 30°C,保存時間會進一步縮短。
不通電的影響
與傳統硬碟(HDD)靠磁性記錄不同,SSD 需要電荷維持資料穩定。如果長時間不通電,控制器無法執行自我校正或錯誤修復(ECC),資料錯誤可能累積,導致讀取失敗。
如何避免資料損壞?
- 定期通電:每隔 6 個月到 1 年,將 SSD 連接到電源並啟動一次,讓控制器重新整理電荷並執行錯誤校正。
- 低溫存放:將 SSD 存放在陰涼乾燥的環境(理想溫度 20°C 以下)。
- 備份重要資料:長期存放前,將資料備份到其他媒介(如 HDD 或雲端),以防 SSD 資料損壞。
結論
是的,SSD 長時間放置確實可能因為電荷衰減而「漏資料」(資料遺失或損壞),尤其是使用過的 SSD 或存放環境不佳時。相比之下,HDD 在不通電的情況下資料保存時間更長(通常數年),但也更容易受物理損壞影響。如果你有重要的資料需要長期保存,建議選擇多重備份策略,而不是單純依賴 SSD。